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解读陶渊明

发布于:2021-02-15 11:35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独舞的生命
  陶渊明,字陶潜。一个响亮的名字,是生活在四、五世纪的著名诗人。他被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头等人物,和大诗人李白齐名。他的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后来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多次写进他的呕心力作《人间词话》里,每每提到陶渊明这个人的名字,我就会想到王国唯对他羡慕之至的眼神,通过他那高度近视的厚镜片里折射出来。要想得到王国维大师的赞美和首肯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他的学术成就之高,之深,之厚,之纯是国内无人望及项背的。那么能够得到这样一位学术权威的推崇备至,那人也一定是非等闲人士之辈。的确,陶渊明是大家风范,他的作品绝对是上乘之作,信手拈来,去尽了文字的铅华与伪饰,没有丝毫的雕琢之气,正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按王国维大师的说法就是无我之境。要知道在文章方面或者诗歌艺术上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才人辈出,但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人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要不怎么会得到思想巨人鲁迅先生这样深刻的推举呢,也要不怎么会让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这样动情动性地去写他呢?要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人才,他们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学术泰斗,是夜色中最璀璨的星柯。得到他们的赏析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反过来说,他们当然不会用自己一世的英明来和自己开玩笑,如果是这样,他们不仅得不尝试,而且会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种赔本的买卖谁也不愿意去做,更何况是慧眼识人的伯乐呢!
 
  陶渊明出身在破落的地主家庭,是一个贵族世家的后裔。他八岁死了父亲,所谓弱年逢家乏,少而贫苦。从二十九岁开始,断断续续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这一类小官。但每一次的时间多较短暂。三十九岁开始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事劳动,来维持衣食。但是,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不得不出仕。最后一次出仕,是他四十一岁那年,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由于他不满现实的黑暗,厌恶官场的污浊和爱好自由的生活,他自然的本性又一次充分地显露了出来,他那句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话语,象一把铁锤一样掷地有声。宁可回家种地,也不愿做走狗和小人,于是他就自动地解除其职,炒了官僚的鱿鱼。此后,一直隐居乡里,过了二十三年田园隐逸生活。由于他家境本来就贫穷,再加上连年的天灾人祸,因此,生活比原来更加艰难,到了“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饥寒交迫困扰着他,到了实在是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只有去叩门乞食。由于忧愤、饥寒和劳累一起折磨着他,使他遂抱羸疾,在他生命走到六十三岁的那年,孤独地走完了坎坷地一生。
 
  陶渊明的诗不仅得到了王国维、鲁迅二位先生的赏识,而且深深影响了宋朝的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以后的创作。就拿鲁迅先生来说,他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里指出:陶渊明虽然是一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但是,他对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水诗人,是没有的……诗人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由此可知陶渊名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里时时提起的。鲁迅先生无疑是深刻的切中要害的,他后来的杂文创作也是继承了魏晋时代文风的骨力、清俊、和洒脱的风格,并且发扬广大了。陶渊明的诗大多是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在现存的一百二十多首诗歌中,基本上是描写农村景色和农居生活的作品,他亲身参加劳动,接近了农民,对农村生活体验较深,所以作品显得内容真实,感情深厚,形象明朗,表现了朴素的自然美和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为人们所传诵。他的名篇《桃花源记》,通过桃花源的新奇构思,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没有君主,没有压迫,人人劳动,人人平等,自由自在,淳朴安详的社会画面,为人民提供了一个“秋熟靡王税”的理想之国。表达了他对淳朴的理想社会的由衷向往,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也表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否定。
 
  说到了他的桃花源记,我们不能把他的另一篇佳作给忘却,那就是他的《归去来兮辞》,这篇辞赋写的素怀洒落,逸气流行,字字寰宇,字字尘外。自然率真,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情真,意真,事真,景真,意境高远清新,抑扬顿挫,自协声律。被宋洪迈誉为:南北文章之绝唱。这篇辞赋是他四十一岁辞去彭泽令后回家所作,县令令他去见一个督邮,他就说,吾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说毕就扬长而去,赋归去来,以遂心志。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那一幕,肯定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真是何等的畅快淋漓!通过这篇文字可以看出陶渊明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对重获自由的喜悦,对农村生活和景物的热爱。志士苦节,宁可乞食与路人,而不向俗吏弯腰,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贵品德。他的这一做法,为自己不但赢得了后人的敬仰,而且成为名垂青史的千秋佳话。
 
  写到这里,我的热情慢慢地冷却了,心不再激越的跳动,因为他让我想起了三、四十年前的神州大地上发生的历史故事,一样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有迥然有异心态,他们为自己能升官发财,做到不要廉耻,不要道德伦理,丧尽天良,检举、揭发、攻击、诬陷等一切的手段,他们翻云覆雨,象墙头草一样,东风东倒,西风西倒,真的是丑陋无比,把作为知识分子的脸面和尊严全部地践踏光了,要是陶公地下有知,岂不是让他笑掉大牙,岂不让他吐血倒地!
 
  陶渊明的气息已经没有了踪影,但历史留下的脚印还是那么地清晰,一如他留在人间那些不朽的诗篇,让我们到他的诗篇里去修身养性,养吾浩然之气,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附炎趋势,指鹿为马,随波逐流,睁着眼睛说瞎话,与其说让自己过后检讨,还不如在风雨到来之前做一块顽石,至少你不会辱没了自己的良心,自己的清白!历史总要过去,但过去的历史里我们不要做奴隶,而是要做顶天立地的人,象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大写的人”!这样才配去读他,赏他,品他和爱他!要想站在他面前,首先要问问自己,我的节气在那里!
责任编辑:古岩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