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淮海锣鼓

发布于:2007-07-23 15:54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章彦文

 

 

黄昏的沭河边,有一棵歪脖子老树,树下有一片空地,空地上有一些不成形的石块。趁着余晖,老人们渐渐地聚拢过来。这时,总是高瘦的说书艺人出现了。夜幕升起的时候,空地上便坐满了人。说书艺人便敲响铜锣,然后敲响皮鼓,敲响瓷花大碗,然后便是悠扬、高亢的一声呐喊:“言的是……”

这是演绎淮海锣鼓的一种情景。淮海锣鼓起源于何朝何代,翻遍史料却不甚了了。但我发现在活动地域范围上,却总是明明白白地记载着:沭阳一带。但事实是,淮海锣鼓能够知晓的传人祖籍,却在今日的其他县份。然而,流传于一个县份的戏曲形式,却要冠一个跨越几个省份的地域名称。看来,民间的拉虎皮作大旗之作派也是概莫能外,称得上是历史悠久。

在民间的寻访中,我表达了一个后辈的不屑。不想,这激怒了一位老者。在后沭河边的那几处几近坍塌的草屋里,老人的面色因沟壑纵横而更显衰老,但此时却目光如炬,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他几乎是斥责般地告诉我:义和团起事那阵子,一位苏北唱淮海锣鼓者坐定一方,说尽了人间的忠义廉耻,骂完了世事的黑暗昏聩,一声尖锐的锣鼓也敲得愈加急促,一句句短促的道白直逼高潮,突然,锣鼓骤停,唱锣鼓者跳起一声发喊,就如同登高一呼,云集的汉子就亮出刀斧造反了……

我仔细听着,怀疑老人也是当年的义和团义士,便脱口发了疑问,但老人在鼻子里哼了一声,又道:“我父亲是——到我这一代,世事变了——你读过县志吗?你知道淮海锣鼓一声响,‘马厂造’争取豆选的事吗?我就是当年那些人中的一个!”

离开老人,我迫不及待地翻出了1997年编修的《沭阳县志》——

1935年腊月,沭河边一个叫做马厂并诞生“马厂造”枪炮的地方,发生了一起震惊华夏大地的事件。那是一个寻常的午后。在一家村公所前的一群听淮海锣鼓的汉子突然亮出了棉衣内的马厂造短枪,并和着说书的那个男人齐齐要求村公所实行民主选举。经过一天一夜的对峙,村公所终于同意召开全村村民大会,实行豆选,从而使这个村成为苏北平原上第一个实行民主选举的村,并在第二年正式改为华东地区第一个以“民主”命名的村庄。

在多年以后的一天,我带着虔诚敬畏的心情,走在这个与周围乡间一样平凡的村庄里。望着一张张平常、淳朴而不奇崛的脸庞,我不由为时光的流逝而感慨万端:他们无疑是当时用淮海锣鼓般的激昂争取豆选并真正获得民主权利者的后代,但祖辈、父辈的热血,还在他们身体流淌吗?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六十年后,这个村是当地率先实行直选村主任的村庄之一。淮海锣鼓,在二十世纪的时代背景上,如此一直充当着抗争、奋进的号角,她的高亢和呐喊般的吟唱,总是激荡着乡土精英们的魂魄,使他们寝食难安,充满激情……

让我们循着淮海锣鼓的音韵,把目光投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这片热土。就在马厂民主村东去不到二十华里的某乡湾堆村,当时站出了被乡里“三乱”行为激怒而毅然放弃公职,为乡亲奔走呼号的孙中华。这位当年的回乡知青用村民的悲愤控诉,写就“湾堆村反“三乱”三卷共计二十万言的淮海鼓词。那些日子里,他敲着锣鼓和一位李姓汉子唱遍了这个乡的村村组组,唱到动情处,泪水打湿了每一位在场的父老乡亲。与此同时,孙中华还把淮海鼓词寄到了中南海,得到了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胡锦涛副主席的亲笔批示。后来,“三乱”终于被制止,“三乱”始作俑者被免职调走,孙中华则被媒体奉为“反三乱”的英雄,其照片作为半月新闻人物,与外国某元首一起,登上了新华社《半月谈》内部版。

淮海锣鼓,在新的时代焕发了应有的活力,她的抗争性、战斗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张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受制于种种原因使反“三乱”英雄孙中华写出粉饰之词的《某某乡新歌》后,那位当年为反“三乱”共风险、同患难的李性热血男人首先拒绝合作演唱。后来,已经获得乡村官方资助的孙中华终于没有把两万字的《某某乡新歌》“搬上舞台”,使“新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唱本。就在这之后不久,一位吕姓乡党委书记因腐败东窗事发而锒铛入狱。我发现,拒绝粉饰的淮海锣鼓再一次显示了她的风骨。

淮海锣鼓因其多灾多难的乡亲而风靡乡土,她与苦难和时弊共存亡。二十世纪最后的几年里,沭河边上又一个淮海锣鼓的从业者名噪一时。随着一位富有传奇色彩,享有反腐败英雄盛誉的县委书记的上任,一个个贪官被送进监狱。而为之鼓与呼的淮海鼓词,再一次被唱响。这位唱出人们心中对贪官污吏之愤懑,对反腐败干部之爱戴之情的,又是一位高大无畏的民间汉子,他叫孙兆华。他自己编写鼓词,自己击鼓而歌,每每吸引四乡八镇的男女老幼。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掌声,让路人也不由为之驻足动容。我也曾多次挤进人群,屏住呼吸,展耳聆听,每每热血沸腾,荡气回肠……后来,孙中华自编自唱的六部淮海锣鼓被人们自发灌成音带,在沭河岸边久久传唱……

如今,我已经有些日子没有听到有关淮海锣鼓的故事了,有时,我在寻常的夜晚,也会在城市的边缘,看到有位老人在唱淮海锣鼓,听众也都是老人。演出的剧目有《刘三保投亲》、《杨门女将》等传统的折子,那节奏却是十分低缓。但说真的,我还是喜爱这种景象,因为她和平、安宁而又温暖,让我感受着乡土亲切而绵长的韵味。

不错,现代人会鄙夷淮海锣鼓的缓慢节奏,但也会留念其理性追问、激昂慷慨的情节升华。如果不是时事的推动,淮海锣鼓终究只会如黄昏的吟唱,成为没有现实基础的民间艺术把玩,而这样的话,迟早会因无法走进现代人的心灵而渐远直到湮没——但未来会让我们看到淮海锣鼓的何样变迁呢?

我们只有静观其变。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