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奶娘》赏析及其它

发布于:2014-01-17 18:21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闲行芳草

  《奶娘》这首诗作者是共和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是的,李肇星同志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我很喜欢这首诗,已能记忆成诵。当然喜欢这首诗的也大有人在。据说,在首都举办的一次诗歌朗诵会上,朗诵者诵到这首诗的后半截时,竟语噎凝咽,观众与坐在台下的诗作者同时为之动情而泪水盈眶……

  一首30行的短诗,何以产生如此艺术效果呢?依愚之见,首先就在于情真。试想,作者少小离家,多年后回到故土,而生母已经辞世,只有奶娘还健在,相见时那种情感当然是“又惊又喜”并“上上下下打量”了。因为那份情无异于母子之情!诗的主体部分,是“我”与奶娘的对话,感人至深。当“我”以奶娘仅处温饱型的生活境况与“我”现代化的生活条件相比而流露出愧疚之意时,奶娘却很豁达,话语间充满知足和对未来的乐观,并为自己的奶汁哺育出一个共和国外交家而自豪。这怎么不使“我”和读者“受了一次受不了的震荡”呢?全诗浸透了浓浓的乡情、亲情。其次,这首诗通俗、质朴、明白晓畅,不求外加的粉饰,几乎没用什么修辞手法,而让真切的感情像涓涓溪水自然而舒缓的流淌,浸润读者的心田。

  《奶娘》这首诗产生的艺术效果再一次证明,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诗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必须扎根丰厚的生活的沃土,用符合人民大众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的写作手法,才有铭心传世的生命力。古往今来,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无不验证这个道理。像“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还有杜甫的“三吏三别”以及白居易的大量诗作都是通俗如话而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即使如现代的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也都为人们喜闻乐见广为流传。

  但毋庸讳言,这些年来,诗歌界明显地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某些“先锋”诗人置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于不顾,更不去研究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习惯,而躲在一己之天地,抒写心灵深处的私情物欲。在写作手法上,顶礼模仿蹩脚的“舶来品”,煞费苦心地去朦胧、去晦涩,好像下决心让读者读不懂,以显示自己“艺术底蕴”的高深。君不闻,有的诗不必说普通读者读不懂,连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和曾经写过诗发过诗的人也不知所云。据报载:在一个诗歌创作的讨论会上,一位在大学上写作课的教授谈到现在有些诗歌云里雾里连他自己也读不懂,因此而感到困惑。呜呼,写诗教诗的人都读不懂的“诗”还有存在的价值吗?这实在是诗坛的不幸与悲哀。近年来,诗歌界的寂寞和不景气缘由盖出于此!

  伟人毛泽东早就指出,中国新诗的发展应走民歌与古典诗词相结合的道路。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诗歌创作适当地借鉴外国的优秀诗歌的写作手法“推陈出新”也是必要的。但切记,应适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观。也就是说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内容上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抒人民之情,言人民之志。如此,才能促进诗歌创作的繁荣昌盛!

附:《奶娘》
 
又惊又喜的相见
上上下下的打量
抚着你干瘦、冰凉的手
我为什么有些慌张
“我搬进了现代商楼
你还住在简陋的矮房
我用上了VCD和电脑
你没听过电话铃响
你的炕席怎么又粗又硬
电灯只有油灯的亮光”
“我比你妈福气多了
多享受了几年不愁吃穿的时光
往后电视要换成带色的
脚踏车全家有了两辆
孙子夏天考大学
将来要跟你一样
听说你干得不孬哇
为父老乡亲们争光——”
 
唉,我这么大了
还是禁不住丁点赞扬
可心却碎了
受了一次受不了的震荡
我的亲娘啊
难道你的奶水还没流干吗
你不再丰满的身躯
竟还如此宽宏、顽强
还在为我,你的儿子
灌注精神的奶汁
做人的营养
报国的力量

 

责任编辑:墨客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