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相见不如怀念》序

发布于:2014-04-06 22:3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王向东

  一个多月以前,池墨先生发来一份短信,说他的书稿快要出版,要我写篇序。当时有点担心时间是否来得及。一个多月以来,断断续续读这部书稿,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有时一直读到深夜。我从这些生动流畅的文字中,看到一个对情感和诗意无比珍惜的人,看到一颗对美好生活充满渴望和热爱的心。

  这部书稿,作者按照内容分成七个部分,有情感故事,有亲情感悟,有房子话题,有山水纪游,有生活随笔,最后是散文诗。通读一遍之后,我把初读印象比较深刻的文章再细读一遍,有的文章读过五六遍。我的感觉,作者的文章,其实大多可以看成是对各种情感的观察、解剖与思考。这种情感,有男人和女人的悲欢离合,有儿子和父亲的生离死别,有作者和读者的水乳交融。其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乡下人和城里人角色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生态、对环境、对居住、对交流的种种愉悦与无奈。今天,虽然在城市打拼多年,对城市依然陌生的人,不在少数。歌厅酒吧,温泉茶肆,真真假假的“贵族消费”,似乎正在成为新兴城市的“高贵”气质。这与他们浑身散发着的农民气息,格格不入。用作者的话说,他们虽然城市宽敞的道路上行走,看着身边的车水马龙,却不免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闯了城市的红线,踩了城里人的脸面。除了担心被罚款被诈骗被驱逐被恶名,更加普遍的担心是那种对自己这个乡下人投来的目光里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鄙夷。记得二十年前有人在媒体嘲讽“乡下巴子”进城之后种种不入时的表现,我写过一篇《巴子自白》,说,这个“乡下巴子”不是别人,就是我。我插队之后在乡下十年,自己就是一个“乡下巴子”;我父亲的父亲、母亲的母亲都是名副其实的“乡下巴子”。这有什么可忌讳?又有什么值得嘲讽?高贵的血统不见得有高贵的子孙,狭隘的鄙夷更不见得能够逃脱历史的鄙夷。时间过去将近一代人,这种与优越感俱来俱灭的鄙夷,却依然让人齿冷。读这样的文字,感觉的是身边活生生的历史,以及由这种历史刻划出来棱角分明的各色人物脸谱。这样的感悟,有时真是刻骨铭心。

  毫无疑问,作者是一个对情感和诗意无比珍惜的人。那些温馨的情感故事,固然可见作者的情感丰富。可是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对热恋男女的真诚呵护,却编织成一种真爱无私与大爱无边的永恒诗意。在作者看来,爱情是人类情感生活中永恒的主题,拥有属于自己的、忠贞不渝的爱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深深渴望。但是,今天的爱情却遭遇到一道千古难题:自己深爱着的对方,是否也像自己一样深爱着自己?为了得到答案,被爱情冲昏头脑的男女想方设法,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侦察着对方,或者雇佣侦探,对另一半全程跟踪;或者自寻烦恼,稍有风吹草动,就疑心是否已经出轨;或者虽然踏上婚姻红地毯,却要凭借所谓“忠诚公证”来“见证”……现代人的物质生活充满诱惑,情感生活如此脆弱,导致传统的爱情之舟随时可能倾覆,堕入深渊。种种故事之中,是作者清醒的分析与善意的提醒。在作者看来,追求成功是今天生活的主流。但是人们却有种种抱怨:或者认为出生不好,埋怨父母没能给自己带来财富和荣耀;或者认为命运不好,没能出生在大城市,不能像大城市的人们那样潇洒地生活;或者认为岗位太平凡,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或者认为职业太低贱,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甚至自暴自弃。只想着人生的不如意,不去努力追求和付出,最终什么事也干不了,什么事也干不成,什么事也不愿意干,只能让自己堕落成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作者歌颂那种勤于付出、肯于付出、敢于付出的精神,坚信那种小演员勤奋不懈能够成为“大角色”的人生旅途定律。这样的情感是诗意的情感,这样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读这样的文字,你能强烈感受到作者的心在和你一起跳动。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作者对文字的那一份从容、那一种执着。几十年如一日,从不轻言放弃。不放弃情感,不放弃思念,不放弃文字。或者从来没有别人那样轰轰烈烈,那样风情万种,那样柔肠百结,但是,却渐渐多出一份成熟,多出一层理智,多出一种内涵。就像作者说的,如同一坛陈年老酒,散发的是淡淡清香,但是这股清香不会随风而散,而是弥漫在你的周围,持久而浓郁,让你如醉如痴。而坛子里的酒,也是愈品愈纯,愈尝愈香。

  作者不是孤寂的行者。他对县城的同道充满尊重,对各地的文友充满关心,对他们的成就如数家珍。自从创办“忽然花开”文学网站以来,先后走出四十四次日落、谈墨者、朱耀军、馨香、想喝一杯等等作者,有的成为文学杂志或企业报的编辑,有的已经出版自己的专著,他们借助“忽然花开”这个平台一步步走向成功。他们都是作者的朋友,都是与作者并肩前行的人。他们是开在冬天的雪,驱走所有的萧条,让这个世界增加绚丽多彩;他们是旷阔田野上的蛙,自由自在,珍惜着自己的草丛,让这个世界所有的人都在想念他们蔚为壮观的大合唱。孔子先生说:“辞达而已矣。”他们用他们的“辞”,时时拾起过去的记忆,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或许前途渺茫,精神却有支柱,生活因为理想而永远闪耀着光芒。他们的世界因为自己的文字多了一分美好;他们的心灵更因为文字的舞姿多了一丝幸福。不在乎自己的渺小,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他们坚信自己文字存在的价值,从而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文字内外的快乐。这样的文字是文字的本色,这样的生活是本色的生活。读这样的文字,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谨以此文祝贺池墨先生大著出版。
  2014年1月18日草于上海

王向东,原名王世奎,笔名金陵客,江苏省泰县人。生于1949年2月。《新华日报》编辑,江苏省杂文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师。有专著《南京大学新闻评论学讲义》和《网络写作概论》;杂文集《山不在高》、《人格的力量》、《我是一个怪物》、《巴子自白》、《大师年代》、《直道铸史》、《红楼絮雨》、《水浒国风》、《儒林视野》等;诗词集《雨花词》、《海陵诗话》和《二十世纪名家词选》等。曾主持编选《江苏文学五十年•杂文卷》。作品被选入多种选本。金汉主编全国29所高校联合编写高校中文系通用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和姚春树、袁勇麟合著的《20世纪中国杂文史》分别有专门评介。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