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读书札记(二)——张镭(笔名阿容)篇

发布于:2011-03-04 20:2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幽昙

人生因思考而改变,生命因思考而有别样的感悟-----阿容  

1.  

闲暇喜欢阅读,常常是囫囵吞枣式的,也不太爱思考,所以很多书读得快,忘得也快,就像一滴水滴在沙漠上,往往风干了无痕。而有一些文字,却能让你读了一遍,还想着再读两遍、三遍,而每一次的重读,亦能受益匪浅。阿容的文字于我而言,便属于此。  

散文《红尘外》是我读阿容的第一篇文章,语言凝炼、优美。他笔下的那个茶社,有个诗意的名字《不见不散》,坐落在与菜市场毗邻的一座有院落的楼内,不显山不显水不张扬。我想:无论是与友相邀还是独自品茗,茶社都是其心中那红尘外的一方净土,在浓浓的茶香中感悟快乐、愉悦,摒弃烦恼、苦闷。如阿容所言:“当我孤独的时候,当我身心备受摧残,或者面对阴郁的天空想要落泪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茶社,想把孤独、哀伤、悒郁、尘世的烦恼与人事的纠葛,用一杯清凉的茶将其赶跑。”  

尤其文中那对常去茶社的老夫妻在风雪中相扶相携的身影,以行动诠释了“携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内涵,使人倍感温暖。此情此景,令阿容感慨:“忽然就想,亲爱的,当我们年老时,也在这大雪飞扬的夜晚出来喝一杯茶吧!然后相拥着走回温暖的家去。”人生最重要的不就是拥有一个相亲相爱相伴一生的爱人吗?  

不久,读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活着,总是美丽的》,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年轻时的阿容对写作是何等地勤奋与热爱,对人生是何等地思索与探求,在思想的王国里又是何等地困惑与挣扎,经过一次次心灵的炼狱,阿容的思想在一步步走向成熟、深刻、睿智!  

2.  

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百善孝为先。阿容是一个孝子,他对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感情怎一个深字了得。在《向着人生边上走去》、《穿梭那不可能的相逢》里都有深情地表述。《穿梭那不可能的相逢》是阿容怀念逝去的双亲的,字字真情,句句感人。人常说人死不能复生,能让我们见到阴阳两隔的亲人的媒介,就是那个神奇的东西——梦了,真诚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读着他的这篇文章我就不由得想到我自己,在父亲病重的那几个月,我几乎每晚都做噩梦,梦见父亲去了另一个世界,然后自己被自己的哭声吓醒,捂着惊恐的心窝望着漆黑的夜,再也无法入睡。父亲去世后的两年时间里,我还是常常梦到他,可每次他都是活着的,和我说话,笑着看着我。  

梦真是个好东西,能让我们见到逝去的亲人。  

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不会因为他们的逝去而减轻,尤其在一个孝子的心中。读阿容的文字,这种感觉尤为强烈。父母的相继去世,引发了他对生与死以及灵魂的思考和探求。机缘巧合,此时,阿容看到了杨绛先生在钱钟书先生走了,女儿钱援也走了之后,只有她一个人时,于九十六岁高龄写了一本书《走到人生边上》,对他触动很大。对于生死,杨绛是淡定的,也是超然的。正如周国平解读的那样“杨绛不是哲学家,她思考的向后看——人生的价值,向前看——灵魂的去向,却是哲学的命题。”“走到人生边上,她想要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我们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生命的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阿容在文中说:“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不仅仅是灵魂上的,也不仅仅是信仰上的。予我感触最深的,是教我如何迈开双脚向我的人生边上走去。”于是就有了《向着人生边上走去》系列文字。  

3.  

阅读《向着人生边上走去》,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因为我感到可能有人觉得死亡的话题很沉重。阿容对于死亡,对于灵魂,对于坟墓的兴趣和阐述,可能很多人感觉不可思议。因为我们都热衷于怎样才能更好地活着,对于死亡有一种天生的恐惧和抗拒,避之唯恐不及,谁愿意对死津津乐道呢?可是死亡并不因为我们的恐惧和抗拒就不存在。  

我想这是阿容在特定的阶段所走的一段心路历程,他对问题的思考执着而透彻,冷静而睿智。把困扰自己的东西想明白了,也就大彻大悟了。  

中国人信奉生前为子女多留一点财富,死后入土为安。阿容却对唯一的女儿说他将来走了,会把房子,大量的藏书,存款,捐献给社会,让那些贫穷的人能感觉到生活的一点幸福,而成年后的女儿应该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对于“入土为安”一说,阿容一点也不苟同,“死后被放在一个巴掌大的骨灰盒里再埋到地下——生怕你的灵魂会跑出来似的,还要用一层厚重的石板压上去,再用水泥浇铸起来,”自己万万不能接受,因为他“渴望自由,害怕黑暗”,期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父母的坟前,让自己朝夕陪伴和侍奉挚爱的双亲,这番话颠覆了存在于我们头脑中那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话题虽然沉重,可背后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正如米兰·昆德拉的《不敢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中,萨比娜的墓地情结:“害怕自己被关进棺材,埋进美国的土地下,于是立下一份遗嘱,要求死后将遗体火化并抛撒骨灰。”  

死亡像一个谜,它可能既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肉体的消失,也不是通俗意义上的灵魂的剥离!  

阿容写这些的目的很明确:“便是想让生者珍惜生之光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因为对凡人来说,做点有意思的事也就是有意义了。”  

4.  

时间是一剂良药,精神的伤痛会在它的抚慰下缓解。阿容随后的《红尘随想》系列是众多思想火花的汇集,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一现象……都会撞击他灵感的闪现,摘录一些《红尘随想》中的哲思妙语:  

如果人好比房子,那朋友则是窗户。窗户越多,房子越亮;  

对许多平庸的生命而言,活着是艰难的。但是,有时候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尊严;  

人类最容易记住的是他们的苦难,最容易忘却的是他们的快乐。类最难以忘掉的是别人对他的伤害,最容易忘掉的是他对别人的伤害;  

我们可以做小人物,但不可以做小人;  

……  

5.  

如果说《向着人生边上走去》系列和《红尘随想》系列是阿容在苦思:人为什么而活着和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的话,那么他写的《大爱之神》、《从异乡到异乡》、《五马分尸》、《项羽的眼泪》、《寂寥的英灵》、《相依树》、《永不凋谢的花》、《疯狂的舞者》等文章分明让人感觉到他心中一种浓得化不开的项羽虞姬情结。“传说,在虞姬的血泊中,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侠骨柔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清人吴骞《拜楼诗话》有此记载:“虞姬墓在灵璧县,有草红色,见人辄舞,俗名虞美人草。”有一位诗人这样说:“集莎士比亚所有悲剧的总和,也赶不上中国的一部《霸王别姬》。”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而且败得一塌糊涂,自刎于乌地,阿容认为项羽、虞姬之间的情,是人间真情,男女真情;项羽、虞姬之间的爱,是人间大爱,是夫妻大爱。  

项羽是个大爱之神。谱写、创造了人间大爱的项羽、虞姬,才是真正值得他的故乡——宿迁为之骄傲、引以为豪的千古英豪!宿迁的城市定位却忽略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历史内涵。在中国,能够并敢于标榜自己是大爱之都的城市非宿迁莫属!为此,阿容曾于政协会议上以一个政协委员的名义对宿迁的城市定位提出过如下建议:“英雄故里,大爱之都;古运河畔,生态家园。”他认为把一个城市的定位定得好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个品牌,也是一个城市的一张通行世界的名片。  

6.  

阿容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喜欢思考的人会感到孤独和痛苦,而思考的过程却痛并快乐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对敌人的恨和对人民的爱的宣言。阿容也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近期推出的多篇杂文,直指时弊,言辞大胆犀利辛辣。《中华老太爷》一文中:闹革命时,都说自己代表着正义,但曹聚仁先生有一句话,实在太戳革命人的肺管子。他说:“昨天,送别人上断头台的人,到了明天,又被别人送上断头台去,这样的例子,史不绝书。”  

是的,革命并不是一场浪漫的梦,尽管革命之后有许多的文人会把革命的事描写得那么美妙、那么激荡人心!《吃草动物》一文中,“同日本、泰国的庶民相比,中国的庶民真可谓是良民了!面对暴力拆迁,面对强占土地,他们以一己之力,即使跳楼、上吊、自焚,终究抵挡不住推土机的力量。中国人真的是一个喜欢沉默的民族吗?沉默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有人大、有政协,可我们的人大、政协有多少声音是庶民的言说?”《我们的奴性》中写道:“只是令鲁迅想不到的是(也许他是想到了),奴隶被铲除了,但奴性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这种奴性,官场表现得最为显著。”“晚年蒋纬国回忆此事时,感叹说:在我们国家,军人也好,非军人也好,无论是谁,只要有点权力,就开始耀武扬威了,而且对象永远是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一旦得知某人比他们更有权力时,他们立马就成了奴才。”  

文如其人,文字是一个人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最真实的声音。读阿容的文章,你会惊叹于他的博学,善思,慎独,从容和淡定。他似一个舞者,在自己思想的舞台上,用灵魂在舞蹈,修炼着自己,净化着别人!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